贵金属纳米粒子由于其电学和光学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检测。贵金属纳米粒子对光独特的吸收及可控的电性能,赋予其在等离子激元生物传感器敏感元件中独特的优势。近年来,通过集成 “Plasmonic”和“Flexible”功能,柔性等离子激元生物传感器以保形(conformal)和自适应(adaptive)的方式在医疗保健等领域崭露头角,如手腕脉冲监测器、体温检测、血糖分析等。前期,黄又举教授团队在等离子激元和荧光生物传感器(Advanced Materials2021, 33, 2007768; Biomaterials2021, 268, 120582; Nanoscale2020, 12, 7433;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2020, 1902082;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 12, 11296),以及高分子柔性电子皮肤(Science Advances2021, 7, eabk2852; Chemistry of Materials2021, 33, 6731;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9, 11, 39, 36259; Chemistry of Materials2018, 30, 1989)等方面做了系列研究性工作。近期,杭州师范大学黄又举教授团队总结了柔性等离子激元生物传感器在人体健康监测领域的研究进展,以“Flexible Plasmonic Biosensors for Healthcare Monitoring: Progress and Prospects”为题,发表综述于《ACS Nano》上。
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Metal Polymer Composites, MPCs)结合了金属功能性和高分子优势,是实现金属材料轻量化和高分子材料功能化的重要手段,在汽车工业、航天航空、消费电子等科技领域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作用。MPCs的研究在二十世纪取得巨大的进展,获得了一系列导电、导热、先进电子等轻量化电子产品。然而,近20年以来,MPCs的基础理论却未能继续取得突破。金属-高分子极差的相容性、金属高填料含量、功能单一性等这些基础问题严重限制了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在新兴的科技领域(例如机器人、智能电子等)中的发展。近年来,东南大学张久洋教授团队致力于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展了两相金属、液态金属-高分子以及金属-高分子复合加工理论等一系列的研究,将金属-高分子复合体系积极应用于电子材料行业,发表了系列高水平论文(Matter 2021, 4, 3001 - 3014; Adv. Funct. Mater. 2019, 201808989; Mater. Horiz. 2020, 7, 2141-2149; Mater. Horiz. 2019, 6, 618-625)。
聚酰亚胺(PI)薄膜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显著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被作为航天器外衣的首选材料,用于保护航天器免受近地轨道不利环境(例如原子氧、紫外线辐射、空间碎片和热循环等)的损害。即便拥有出色的性能,聚酰亚胺薄膜也与其他碳氢聚合物一样,极易受到原子氧攻击。薄膜中的碳、氢和氮等元素,在原子氧辐射后容易被氧化而形成挥发性气体分子,导致薄膜的力学性能急剧下降,从而显著缩短其使用寿命。随着航天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航天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求的增加,迫切需要对聚酰亚胺薄膜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原子氧抵抗性能不断提高。 当前所采用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1)在薄膜表面沉积均匀的无机物涂层,以增加薄膜顶层的硬度和原子氧耐受性,但是该涂层容易开裂、脱落;2)通过在聚酰亚胺聚合前添加可产生钝化层的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但是POSS单体的价格昂贵、合成复杂、受到规模化制备的限制。
等离子又名电浆,是由带正电的正粒子、负粒子(其中包括正离子,负离子、电子、自由基和各类活性基团等)组成的集合体,其中正电荷和负电荷电量相等故称等离子体,是除固态、液态、气态之外物质存在的第四态—等离子态。
目前,纳米纤维素(CNC)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取向,如外部电场或磁场、机械剪切、干/湿纺丝或静电纺丝等。然而,这些技术通常仅限于制备1D/2D结构(纤维或薄膜)。虽然已经证明了3D/4D打印可以获得兼具复杂结构和有序CNC的潜力,但这种具有复杂结构的三维结构通常具有非连续表面,尤其是在垂直方向上。此外,这些技术中的许多参数会影响CNC在三维成型结构中的排列,例如ink的固有流变性/粘度、剪切速率、喷嘴几何形状和凝固剂的选择。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结构体的力学性能,在含有CNC的三维复合材料中,有序排列的CNC如何发挥作用?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因素?
德国ALLRESIST公司专门从事光刻工艺(紫外或电子束曝光工艺)所需电子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覆盖了各种光刻工艺中使用的紫外光学光刻胶、电子束光刻胶、特殊工艺用胶(剥离工艺光刻胶(LOR)、导电胶、耐酸碱刻蚀光刻胶、耐高温光刻胶(聚酰亚胺)等),以及相关工艺中配套的显影液、定影液、稀释剂、除胶剂、增附剂等化学试剂。 本期为您介绍AR-P 3740高分辨、高对比度紫外正胶,欢迎大家垂询!
在有机光电子器件中,高功函和低功函电极分别从半导体层中提取(或注入)空穴/电子,均是器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高功函数电极材料,低功函电极材料对氧气或者水分敏感,影响了器件的性能及稳定性。稳定的低功函电极材料仍然是一个挑战。 理想的低功函电极材料应当具有以下性质:(1)自身具有较低的功函数,减少界面层或修饰层的使用,有利于简化器件结构及工艺;(2)材料自身具有稳定性,且不与器件中其他界面层有物理化学反应;(3)具有较高的电导率,有利于载流子的传输。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风力发电和航空工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疲劳往往会导致严重的结构破坏,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在近年来兴起的纤维增强软材料中,纤维本身的力学性能往往起主导作用,而现阶段复合材料中玻璃纤维织物的疲劳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
弹性体是由交联的聚合物链组成的,由于链的热运动,弹性体能够被拉伸,同时由于交联点的存在,拉伸后的弹性体还能够恢复原样。当交联的弹性体吸收了溶剂就成为了凝胶。在弹性体和凝胶中,致密的交联点会赋予材料高的刚度,但是同时也会造成低韧性,这一现象也被称为刚度-韧性冲突。
消息称超快电子显微镜为开发新型传感器带来重大突破
氢气燃烧热值高、清洁无污染,且应用场景灵活多样,是最适宜替代化石燃料的高效、绿色二次能源。目前全球氢气年产量约为7000万吨,其中约95%是由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蒸汽重整制备的灰氢(grey hydrogen)。每生产一吨灰氢会产生5.5至11吨二氧化碳,如果配合碳捕集技术,可减少90%左右的碳排放,从而得到低碳的蓝氢(blue hydrogen)。但现有工业中的碳捕集技术(如Selexol溶剂吸收法)会增加30%左右制氢成本。为使蓝氢成为经济可行的选择,需要研发新的碳捕集技术以降低成本。膜分离法是一种节能高效的新兴碳捕集技术。在合成气加工温度下(150 °C以上)H2/CO2选择性大于30的气体分离膜有望大幅降低碳捕获成本,为蓝氢的低价生产提供另一方案。凭借低成本、高机械强度及优异的可加工性能等优势,高分子膜是目前工业界使用的主流气体分离膜,但高分子膜在高温条件下的H2/CO2选择性普遍偏低,难以获得高纯度氢气。纳米孔二氧化硅膜具有优异的H2/CO2分离性能,高温下H2/CO2选择性可高达100,但一般通过在400 °C以上烧结或气相沉积制备。高温制备条件导致了不可使用廉价高分子膜作为支撑层,而必须使用昂贵的热稳定的多孔陶瓷膜,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
01UV固化技术层面在UV固化技术方面,提高官能团以及单体的UV固化转化率,降低固化的体积收缩率,对于提高UV胶的性能、扩展应用性能特别重要。残留的官能团会使得光固化后的粘合剂层的性能逐步变化,比如可